当今社会,随着老年群体日益庞大,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南京市民养老质量及居民的满意度,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遁地潜龙队于7月5号至7月11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调研,期间走访了南京江宁区、浦口区、栖霞区、鼓楼区等多处社区。
(调研开始前队伍在校门口合影)
探寻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老年人对于养老问题最真实的反映,小队队员满怀热情的进行了调研活动,不怕拒绝,不畏烈日,勇往直前。他们在公交站台找寻,在公园步道上等待,在集市门口徘徊,在服务中心寻觅,耐心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鼓励。
(队员在服务中心门口调研)梁樱樱 / 摄
在刚开始进行调研时,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波折。由于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骗子,老人们大多保持着一种警惕心理,担心调查员们是骗子,不愿意配合进行调查。在调查员们表明自己南京财经大学学生的身份之后,老人们基本上放下了戒心,并主动配合调查小队的工作,甚至还有老人邀请调查员走进小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进行调研。小队队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更多的是为了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描述中了解养老制度为他们带来的益处,从他们的抱怨中了解养老制度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为完善养老制度给出参考性意见。在采访各区老人后,有两名老人令调查员印象深刻,一位是七十多岁的火车站的退休员工。她叙述到:最初退休之时,一个月仅有几百元的退休金。但是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她现在已经有4000多的退休金了,不仅可以满足夫妻俩的日常开销,而且还能有余额资助女儿一家的开销。因此,对于政府的养老金政策,她认为非常满意。另一位是从外省来南京的已退休的务工人员。他认为:现在的养老政策太不公平,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退休员工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他们这些普通的工人。
(队员与社区老人详谈)蒋成 / 摄
交流总结
根据问卷调研数据,团队成员做了以下总结:“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正逐渐被推翻。在接受问卷调研的多数老年人表示子女数量多往往会导致养老责任不明,使得老人无人照料,合理需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有独居意愿的老人的子女大多为独生子女,而有非独居意愿的老人的子女数量与之相反。与子女同居的老人受子女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影响较大,而独居老人由于有养老金的缘故受子女影响较小。子女的学历越高,其为老人养老的决心越高。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0%的高中学历子女在老人拿到养老金后仍会给与老人养老保险金,专科约为25%,而到了本科及以上,这一数字上升为40%。而养老保险的给予率也与子女收入有关,子女收入在10000以上的,约有80%会给与父母养老费用,而到了6000到10000这一数字下降到50%,而在3000到6000时,80%有收入的老人都会拒绝子女的养老金给予,在子女收入在3000以下时,多数老人还会给与子女生活费用的补贴。
在得出结论后,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要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仅需要将养老制度更加完善,也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正在路上。
文编 / 蒋成 杨喻文 胡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