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农村老龄人对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想法,我校应用数学学院“体验乡情,情暖夕阳”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8月15日至8月19日前往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刘庄镇、南阳镇,进行农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调查。
大丰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一颗耀眼明珠,是麋鹿故乡、革命老区、长寿之乡。根据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政府网站中的数据,大丰区总人口为72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为15.29万人,80周岁以上人口为2.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8月15日至8月17日,实践团来到小海镇、刘庄镇、南阳镇通过入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调查老龄人45名。随着调查的深入,实践团的成员们在不知不觉的成长——由开始的羞涩到后来熟练地和老人们聊天。
实践团成员采访正在干农活的爷爷 刘逸 摄
为了使调查对象更加全面,实践团于8月18日来到南阳镇敬老院。在和老人们聊天的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老人们只在乎日常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不关心社会保障制度和自己的切身关系
实践团成员采访生活在敬老院的爷爷 朱敏 摄
8月19日,实践团来到南阳镇政府,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郁主任和民政办的施主任。郁主任介绍到:“目前南阳镇老龄人受益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四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率高达97%,剩下的3%是未满十周岁的儿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们工作人员的不断普及下,覆盖率已接近100%,对于部分不了解外出就医如何报销的老龄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会加快这方面知识的普及”。施主任介绍到:“镇里申请了低保或者特困户救助的老龄人不多,我们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去看望这些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实践团成员采访郁主任 朱敏 摄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实践团对农村老龄人生活现状总结如下: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老龄人不愿意待在家里休闲养老,二是老龄人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种庄稼来挣钱,收入水平低,三是大部分老龄人劳动的主要原因是替子女分担生活的压力,四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龄人主要靠老伴的帮助和政府发放的救济金生活。正如实践团采访的第一位爷爷所说:“我有孩子,但是孩子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我不想成为他的累赘,而且我还要照顾老伴,所以我不得不种庄稼,即使收入很少”。
实践团成员采访施主任 吴肖奇 摄
实践团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出生率下降,第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第三,青壮年群体集体性地、自发性地外出务工。
一位奶奶讲道:“我的老伴已经去世了,为了让我生活地舒服些,孩子们把我的老宅重新装修了一遍,又添置了很多新电器。生活确实方便了很多,但是我并不喜欢住在自己家里。我反而经常去一个小辈家住着,因为小辈家人很多,很热闹。”由此看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严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龄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再加上由于缺少家中子女的关心和陪伴而引起的孤独感,都使得老龄人的精神和心理更加不适。不仅仅如此,很多老龄人还缺乏健康意识,即使在察觉到身体不适时也并未及时就诊,从而延误了最佳的就诊时间,这样做的原因是老龄人们担忧医疗费。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关心关爱老龄人群体,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并且要创造性的设立新的制度,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其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投入,适时调整特殊老龄人群诊疗的报销比例,鼓励引导患病老龄人分级诊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另一方面,实践团认为不能忽视老龄人们的精神健康,考虑到农村老龄人的文化缺陷,可以鼓励村里组织一些适合大众的文娱节目,让老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从而排解空虚寂寞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