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化始于公元3、4世纪魏晋时代而终于8世纪唐中叶天宝年间的滇东民族地域文化,爨文化由姓氏演变而来,有了这个姓氏,才有了爨文化,才有了二爨之乡。其以丰富深邃的内涵、极为鲜明的特色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云南地方文化史的三大高峰之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金、木、水、火、土”五行于一体的姓,“爨”被视作是一种和谐、吉祥如意的象征,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和”相吻合,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发展。
调研小队在爨宝子碑博物馆的合照
8月2日,“爨爨香”调研小队(以下简称小队)于寥廓山间“爨香别院”内,对中国爨体第一人陈正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荣兴、二爨书法研究所副所长、二爨字库研发项目负责人梁培生、曲靖市法家协会副主席、二爨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邵建国进行了一场关于“爨体书法传承问题”的深入采访。
在此次采访中,陈正义老师介绍了“爨”的基本含义,并回答了小队所问:对爨文化发展的重要建议。他提到,爨文化作为曲靖市独有的一种文化元素,却未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运用,原因就在于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问题。如若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例如以爨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形象标志、爨体字库的生成以及爨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通过举办多场活动,为政府积累文化积淀,以增加爨文化的厚度,可以有效地将爨文化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同时他也强调了曲靖市即将迎来的四场爨文化活动:国家基金西南少数民族爨体作品展示及论文发行;陈正义个人爨体书法集的发行;第二届国际爨体书法大赛;万人中小学生临爨大赛。四场活动都是爨文化普及的重要渠道,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进一步研究和认识爨文化,彰显其历史价值,对于曲靖乃至云南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陈正义老师向队员介绍“爨”字含义康爱劲 摄
与其他传统的书法相比,爨碑的的风格更倾向于隶楷之间。爨体书法的根是隶书,康南海评价爨宝子说其“出于滇蛮”,一个“蛮”字,其实并非全是地域歧视,这正是爨碑的缘起及风格。梁培生老师在采访中提到:“如今的书写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把隶书的圆变成爨宝子碑的方,把其笔画、结构、章法都变成‘方’。”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准确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烈对比。学写爨体就是要从这些“不法”、“不名”、“不笔”、“不汉”中去体味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这种“别的什么”才是爨宝子碑的精髓。
梁培生老师用爨体书写“鸾翔凤集”康爱劲 摄
爨体书法展示 康爱劲 摄
爨文化研究者们在此次爨文化教育纪录片拍摄中,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者爨文化魅力。通过爨文化论坛的举办、爨体书法教育推广、爨体书法作品展示等方式能向大众展示爨文化的魅力,展示二爨之乡的魅力。然爨文化博大精深,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本小队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能为爨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丰富其历史形象,让爨文化脉络更加清晰,让更多人识爨、读爨、学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