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保险 期货”究竟多灵?南财学子走访东北二省探索金融惠农现状-985棋牌娱乐

 金融学院:“保险 期货”究竟多灵?南财学子走访东北二省探索金融惠农现状-985棋牌娱乐
当前位置: 985棋牌娱乐 >> 创新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金融学院:“保险 期货”究竟多灵?南财学子走访东北二省探索金融惠农现状

发布者:金融学院 [发表时间]:2019-07-29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7月17日至7月23日,我校金融学院“易燃”实践调研团走访东北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探索当地的“订单农业 保险 期货”的实行现状,了解这一模式在化解农民亏损、保障农民收入方面的效用和不足。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相关部委、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保险 期货”是一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转移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跨金融市场的创新模式,其重要意义及推广价值获得各界的充分肯定。

由于“订单农业 保险 期货”模式主要涉及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当地政府和农民四个主体,团队的调研活动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一是采访推出保险和期货产品的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二是调查当地农业合作社在农业订单和保险中发挥的作用;三是深入基层,听取当地农民的相关意见。

“易燃”实践调研团在乡间调查 滕建东摄

期货与保险公司:惠农金融产品难以脱离国家补贴

为从产品层面了解国内农业保险相关情况,“易燃”实践调研团走访了白城市、洮南市的多家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保财险、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保险、大地保险等等。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成员认识到了当下农保产品政策、保费缴纳等情况。

团队首先来到了白城市中国人保财险。人保财险提供的农业保险主要有两种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准商业保险经营模式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模式。农业保险部经理向团队介绍了政策性农业收成险和“保险 期货”模式中的农产品价格保险这两个险种,简单说明了白城市“保险 期货”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在政策的支持下,期货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给定可保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再根据期货市场价格开发出合适的险种,最后由基层保险公司与农户或农业合作社签订保单。这样配合政策性农业收成险就可以保证农民们稳赚不赔,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而作为国内首家推出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是洮南当地发展相对比较充分的种植险。团队在安华保险了解到,该公司的险种全部为国家政策险,共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五种种植成本保险产品。而由于白城市以玉米种植为主,所以当地覆盖面积最大的是玉米种植成本保险。

集体经营的农垦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都可以投保该险种,保费保额则均由政府核定后统一颁布,为一定值。在遇到暴雨、洪水、内涝、风灾、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农民可以得到相应的理赔。原本需要15元—36元每亩的保费,在国家政策补贴后,农户只需要负担3元—7.2元每亩的保费就可以享受200元—500元每亩的保障金额。

可以说,安华农业承担了吉林省相当大的一部分农业保险业务,但是其运营也总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农民的承保意愿逐步上升,但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却并没有随着市场、随着金融领域的进步而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用金融手段支农惠农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团队采访保险公司 滕建东摄

合作经营者:接受“保险 期货”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是洮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备自身农业特色的地方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户丢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立业村党支部书记兼康庄大道乡村创客发展平台负责人路志江向团队介绍,洮南的农业保险正在不断农民们对保险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从刚开始的担忧、排斥让合作社领着集体垫钱投保,到农民愿意主动出钱购买保险,这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团队和农场体改办主任孙雨就“保险 期货”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由于具有广袤的耕地面积和集中化管理、机械化大生产的流程,赵光农场是我国率先实行“保险 期货”的试点,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孙主任表示,农场的农户由于长期以来覆盖了阳光农业相互保险,所以比一般农民的保险意识更强。

但是新政策的施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2016年,赵光农场和南华期货签订了“保险 期货”的行动。签订之初,任凭管理者苦口婆心地劝说,只有几个敢干的人带头尝试这个新鲜事物;三年后,由于先行者尝到了甜头,农户们争相参与这一项目。“保险 期货”施行三年以来,政府和合作社的工作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更多地扮演“分配者”而不是“宣传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好的政策不需要多做文章,让农民增加的收入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期货”对于以种植为生的农民来说,毕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真正操作期货的人并不多,其中经营好的人更少,所以农户、合作社和政府都还需不断增强对金融产品的认知。

团队与路书记交流洮南的农业保险 滕建东摄

种植户:能增加收入的才是好东西

种植户作为农业保险政策的直接作用者,对各种政策的利弊必然有切身体会,因此,团队针对“订单农业 保险 期货”的实际效用,听取了当地农户们的意见。

李月刚是赵光农场第九管理区职工,也是当地的种粮大户,目前掌管土地5千多亩。他向“易燃”团队透露,当初第一批参加“保险 期货”项目的农户大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第一年就获益了,于是接着保下去,也带动周围更多人参与这个项目。李先生表示,他不在乎是“保险”还是“保险 期货”,反正收入上去了就令人高兴。他觉得这政策很好,参与三年以来都获得了切实的收入保障,如果再推广实行下去,他很愿意继续参与。

至于“订单农业”对于增收是利还是弊,种植户们的意见有些分歧。“洮宝”合作社负责人向团队表示,他们与农户签订订单,提前商量好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并在农民与城市居民间搭建以视频直播方式“承包土地”的合作桥梁,为普通农产品增加了附加值。而赵光农场种植户持有相反的意见,他认为订单农业中的农户始终是弱势者,因为在市场价格高时,农户只能以合约上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产品卖给需求方;而在市场价格低时,需求方可能以产品质量等种种原因毁约,另寻更低价的货源。

站在农民的角度,增收才是第一要义,让钱袋子鼓起来才是最实在的产品宣传。而那些被吹捧的新型方式,对于农户来说,未必都能实现真正的效用。

团队与种植户交流 滕建东摄

政策仍需完善

“订单农业 保险 期货”是一种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模式,在精准扶贫和助力产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此模式,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保障了农户收益。在为参保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保险 期货”项目还使零散的生产个体成为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培养了广大农户的市场意识、金融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我国农业生产更加贴近市场。

与此同时,现有的农业保险政策也存在“不接地气”问题。一方面,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成片的田地都会受灾,理赔的灾难面积难以划分;另一方面,保险的赔付额具有“可持续”作用,一概而论的低额赔付难以支持农民第二年继续投入生产。

展望未来的“订单农业 保险 期货”模式,团队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需要制定规范的保险条例。与其他成型的种植险相比,“保险 期货”在如何分配、查勘、验标、理赔等方面都缺少相应条例,而条例一经批准就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对于维护各方利益有着重要作用。在目前试验阶段,“保险 期货”模式在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问题上,缺乏一个合适的标准。

其次科学的定价方法能让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的项目更具有说服力和稳定性。“保险 期货”合约中的期货价格目前基本是靠农户和保险公司的“拉锯”,也就是“谈出来的”,而不是按照某个公式计算出来的;而采用每年9月15日到10月15日这一个月的期货平均价的合理性也有待商榷。

同时政府也需要倡导树立正确的保险观。由于近几年试点过程中,政策比较宽松,国家所给的项目补贴力度也比较大,农户获得的理赔额相对较多,导致一些农户对“保险 期货”产生了不当认识。赵光农场体改办主任孙雨表示,他们也在正面引导农户,参加保险是一个保障手段,保险的目的是不受损失,而不是为了牟利。当然,规划合理的补贴标准是保障。“保险 期货”的保额目前高于其他保险,高出的部分来自交易所的补贴,但这种补贴在全国推广后很难为继。因此国家需要合理地调整补贴分配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的比例,或者国家直接拿出一部分钱将“明补暗补”转变为保险形式的补贴,这也有助于国产农产品跟美国大豆等进口农产品更加合理地竞争。

总的来说,“保险 期货”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保障项目,自2016年一经推行,便产生了较大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在扶贫攻坚和农民收入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东北推进乡村振兴的方式之一,也成为联系农民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纽带。但“保险 期货”尚未成熟,还需要充分探索新型的农产品补贴方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模式。

团队的旗帜表达着他们的愿望 滕建东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