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正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7月10日到11日,我校国际经贸学院“金山银山小分队”在前期得到了部分线上问卷的结果之后前往上海静安区“静安豪景苑”以及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处置有限公司一探垃圾分类的究竟。
贴近居民 直击心灵
小队成员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问卷走到静安豪景苑的会所,向正在聊天的居民们了解本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受访人们表示:“虽然大家觉得上海市是从7月1日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政策的,但是我们小区的居民乃至整个上海的居民在很早以前就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所以,尽管这项政策开展了没多长时间,但是居民们能够把这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好。”这些与小队前期线上问卷中得到的答案一致——大约74%的受访者都是由于自身道德感而进行的垃圾分类。由此小队成员得出结论:由于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开放程度的差异,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必然是名列前茅的,再加上上海市民的教育水平也普遍较高,因此垃圾分类政策在上海实行得比较顺利。
(队员向小区居民询问情况 徐皓 摄)
握手高层 深度交流
在初步了解民意之后,小队成员前往小区物业管理处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小队成员有幸得到了与物业岳经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岳经理向成员们解释道:“上海作为中国对外交流最频繁的城市,上海市民有着更高的正义感与道德感,他们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中国,因此居民们都十分乐意也十分自觉地去落实垃圾分类这一政策。”这一点与小区居民的见解是一致的。作为物业管理人员,岳经理还指出了现状背后的不足:垃圾桶数量的设置、位置的设置等仍需改进。访谈结束后,小队成员邀请岳经理一同拍照留念,岳经理欣然接受。
(队员与物业岳经理的合照 小区保安 摄)
走进机关 实地学习
小队成员走进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处置有限公司,看见不断地有一辆辆客运汽车进出公司大门,据公司门口保安所说,作为上海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置公司,全上海90%的生活垃圾都在此公司进行处理,那些客运汽车都是以公司、学校、机关为单位来公司参观的。虽然一直都有很多机关单位前来参观,但是在7月1日政策实行之后,前来参观的车辆明显增多,可见上海市民不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百姓都切实关注着垃圾分类。
(队员在公司大门合影 司机 摄)
经过此次实地调研,小组成员对于现行垃圾分类政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是一项极具意义的政策。在上海的街头走一走,处处可见带有特殊标识的垃圾桶,清洁工人和垃圾车的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后,随着这项政策的大面积落实,“绿色中国”指日可待。
摄影徐皓、张昕妮
文编陈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