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起,我校法学院“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小组成员走访了江苏无锡、宿迁、苏州、常州、南通等地,了解了当地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状况和保护现状。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在农村,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了当地的支柱型产业,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月18日,小组成员走访了淮安市环白马湖地区,寻找淮安蒲菜的种植地,了解淮安蒲菜的发展现状。在淮安,本组成员找到了当地的种植基地。通过基地的工作人员了解到,现在的淮安蒲菜已经实行专门化规模化的种植。由于种植淮安蒲菜的条件特殊,现在采取专业化的管理,对种植管理和防虫害等都有专业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几年之内注册了一些商标和企业。加上政策对蒲菜种植的大力扶持,蒲菜的种植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
蒲菜种植基地 孙惟静 摄
农产品小组成员在种植基地,亲手对蒲菜进行采摘和处理,并了解到,由于蒲菜特殊的食用口感和洁白如玉的外表,因而享有“天下第一笋”的美誉。淮安蒲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2014年被注册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淮安蒲菜的种植规模已达到了3万平方米,每亩高产可达2000公斤,对农民创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组成员接着走访了当地的商店,了解到现在蒲菜价格稳定在6元每公斤左右。随着蒲菜的知名度的提高,价格也在上涨。蒲菜种植基地附近的商店都有蒲菜销售,店员对于蒲菜的发展呈乐观的态度:在春节期间,新鲜蒲菜的价格要接近百元每公斤,是当地农民和商家的一大经济来源。
与此同时,成员们发现,在淮安,蒲菜不仅可以食用,其副线产品同样多样。蒲包、
蒲鞋等手工艺品,花样层出,可以使蒲菜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谓“一菜多用”。
通过本次走访,小组成员收获匪浅。成员们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了解从书面的文字转化成了实际的感受,并且深刻了解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发展乡村农业的一大重要方向,是乡村振兴的必不可少的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文字:钟怡敏
摄影:孙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