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世界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扶贫工作的开展也是近几年来群众热议的焦点,它们如何产生一种共生关系是小组要研究的课题。为此, 7月15-17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侗族大歌”实践小组来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工作。
走访肇兴侗寨,探寻“古梦清泉”侗歌的前世今生
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于 2009年9月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月16日,“侗族大歌”调研团队前往素有“天下第一侗寨”之称的肇兴侗寨,一览侗族大歌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独特风情。
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
图为肇兴侗寨 通讯员周素芳摄
到了晚上八点,飘入耳中的便是那传唱千年依然动听的侗族大歌。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的百村歌唱大赛,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小组成员了解到,最早侗族大歌是人们干活时用来抒发心情的一种方式,每一首歌都是发自内心而作,不同的劳作有不同的歌,比如《最美绣娘》、《敬酒歌》、《拦路歌》等等。
图为《最美绣娘》 朱浪 摄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时代背景、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小组成员从肇兴侗寨的侗歌表演者们那里得知,现在侗歌努力创新,让侗族大歌在淳朴的基础上,增添几分鲜活,更具有感染力。这不得不提《行歌坐月》,它在内容上融入了男女爱情故事,在表演上采用音乐诗剧的方式,成功唱响国家大剧院。
行程结束后,队员朱浪不无感慨:“虽说是贵州人,很早就听说过侗族大歌,现在想来那些只是皮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实地走访才让我真正了解了侗族大歌的‘肌肉’和‘血脉’,对于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深入黎平县文化馆,千年侗歌和扶贫工作的血乳交融
小队来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文化馆,队员们与黎平县文化馆副馆长吴鲁辉就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与吴馆长的对话,队员们了解到,侗族大歌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是在1986年应法国第十五届巴黎秋季艺术节组委会的邀请,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大歌合唱团一行10人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在2010年,黎平侗族大歌,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是第二次登上国际舞台,同时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响。
图为黎平县文化馆副馆长与小组部分成员合照 王欣怡 摄
采访吴鲁辉馆长
吴馆长告诉我们,侗族大歌单飞生命力较弱,它的基础方向是传承与发展,未来方向应是文旅结合。侗族大歌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代表,有识之士特成立侗文化公司方便其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据悉,侗族大歌传唱者从村寨本土选拔,在保存了它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激励人们参与侗族大歌的传承,解决了部分侗族人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经济发展,为扶贫做出一定的贡献。
“扶贫工作在宣传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老百姓了解片面、积极性不高等等,这种情况下呢,黎平县改进了宣传方式,进行文化下乡,将扶贫政策融入侗族大歌下乡宣传。既宣传了侗歌文化,又侧面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吴馆长笑着说。
吴鲁辉馆长与小组成员交谈
在具体活动中,省厅从2014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百村歌唱大赛,设立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吸引了各地侗族大歌传承者,既促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又一定程度增加了参加者的收入,为扶贫攻坚战提供了稳定持续的动力来源。
通过此次对吴馆长的访问,队员们更好地了解到了侗族大歌与扶贫工作的共生互促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通过侗族大歌这个鲜明的民族文化标志来扶贫,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传承文化和民族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为脱贫找到了精准的、有地方特色的切入口。如何将侗族大歌与扶贫工作更有机地结合,是未来需要持续发力的地方。
通讯员:唐方舟、朱浪
摄影:唐方舟、朱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