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苏绣这一门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寻得创新发展,再度年轻起来?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14日,我校国际经贸学院“苏绣创艺101小队”前往苏州镇湖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再度开启苏绣创艺传承的学习之路。
图为小队到达苏州镇湖绣品街 刘新媛 摄
在去年的调研中小队了解到,目前苏绣的购买群体仍以中年人为主。让苏绣年轻起来,不仅需要苏绣顺应现代审美的创新发展,也需要年轻人对苏绣的了解与认同。队员前期通过线上调研问卷,对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消费者群体进行了关于当代苏绣创新认知与消费偏好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与传统两种风格苏绣产品的购买偏好方面,55.56%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现代创新风格的苏绣产品,44.44%的消费者则偏向于购买传统经典风格的苏绣产品。其中,倾向于现代创新风格苏绣产品的消费者多数认为现代创新风格的苏绣产品趣味性更强,更贴近生活。在谈及当代创新性苏绣与哪些元素结合更吸引消费者时,38.1%的消费者更偏向于苏绣产品与各类ip合作联名,31.75%的消费者倾向于传统元素的再创作,26.98%的消费者则愿意选择苏绣与现代感、抽象化的元素结合。
图为消费者对于创新性苏绣产品的元素偏好数据统计图 缪敏 制作
通过走访苏州平江路、镇湖绣品街近60家苏绣店铺及工作室,小队发现目前市面上的苏绣产品存在着大量同质化的问题。尽管有一些店铺将苏绣应用于包袋、丝巾、镜子等生活小物件,但苏绣的产品形式仍以大幅装饰画为主,内容也多数为诸如花鸟、吉祥图案的传统题材。千篇一律“量产化”的苏绣降低了价格去迎合消费者,但是年轻的消费者群体似乎并不愿意买单。小队采访到的一位年轻的消费者就表示,这些苏绣产品确实精美,但是如果放在自己的房间中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图为张雪在向小队队员们讲解当代苏绣代表性作品《星空》 刘新媛 摄
带着如何让苏绣年轻起来的问题,小队又前往苏州“薛金娣刺绣艺术馆”采访了姑苏绣郎张雪。与网易《天下3》合作的凤凰扇、极简风的家居小摆件、耳夹胸针等首饰、手表表盘与耳机面的创新运用……张雪以他当代苏绣作品向小队给出了答复。张雪谈到,目前在其探索苏绣当代性的创作中,传统文化仍是主要的创作素材来源。经过提取、简化再创作的传统元素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不失古典韵味。将传统元素与诸如手表、耳机等现代物件相结合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此外,当下文创产业大热,各大品牌的联名产品饱受年轻人追捧,与网易、腾讯的合作,开发含有苏绣元素的聊天背景、游戏道具等,也是迎合年轻消费者群体之举,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了解苏绣、感受苏绣之美。
图为张雪在为小队成员示范针法 刘新媛 摄
随后,小队向张雪学习了乱针绣与散套针法,制作夏荷团扇。还未穿针引线,劈线便成了小队学习苏绣的第一道坎。在张雪指尖轻松分开的丝线,在小队队员手上便十分“难缠”。小队成员俞杰说,“我和张雪老师同样都是苏州的男孩子,丝线似乎就不怎么听我的话。一会打起了结,一会又卷在一起。好不容易劈出来了一根,又因为我一心急就扯断了。我们才刚刚将丝线劈成1/4就如此困难了,难以想象苏绣大师们居然能用一股线的1/32,肉眼近乎看不见的线进行刺绣。”
图为小队成员在绣制荷花扇 刘新媛 摄
在学习了苏绣的基本针法后,小队成员学以致用,尝试绣制南财国贸院的吉祥物“国小猫”。真正体验一幅苏绣作品从无到有的完整过程时,小队才体会到才体会到苏绣的艺术之美不仅仅是针尖上的工夫,配线、制框、装裱每一门都是“艺术背后的艺术”。在线庄为绣制“国小猫”配线时,线庄的店主向小队成员介绍说,苏绣中每一根线颜色的选择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千里挑一,目前绣线的颜色多达三千种,每一色系的颜色都多达几十种。许多绣娘对颜色的敏感度堪比画家,往往一副作品只是配线就要花上数天的时间。
图为小队队员翻看线庄绣线色卡 刘新媛 摄
实践归来,“苏绣创艺101”小队队长刘新媛表示,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小队不仅体会到了苏绣诸多工艺之精妙,也感受到了苏绣未来创新发展的诸多可能性。让苏绣回归生活,让苏绣再度年轻起来,需要从传统文化汲取精髓,留心生活,大胆尝试。此后小队将继续与姑苏绣郎张雪保持长久联系,学习苏绣技法,创作更多创意作品。将苏绣带回校园,做苏绣的创艺传承人。
通讯员: 俞天悦
摄影:刘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