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学院:“悠悠水磨腔,曲终人不散”——以苏州、南京为例探寻昆曲行业发展现况与未来转型之路-985棋牌娱乐

 国际经贸学院:“悠悠水磨腔,曲终人不散”——以苏州、南京为例探寻昆曲行业发展现况与未来转型之路-985棋牌娱乐
当前位置: 985棋牌娱乐 >> 创新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国际经贸学院:“悠悠水磨腔,曲终人不散”——以苏州、南京为例探寻昆曲行业发展现况与未来转型之路

发布者:国际经贸学院 [发表时间]:2019-07-13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昆曲,又称水磨腔,以曲词典雅、表现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在如今人们娱乐消费模式不断转型的快节奏现代生活,昆曲是否还有能容其发展的土壤?近日,我校国际经贸学院“曲尽其妙小队”走访了苏州、南京两地进行采访调研。

队员前期在线上针对大学生群体对昆曲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5.29%的大学生走进昆曲剧社观看过昆曲表演。虽然41.18%的大学生认为了解昆曲很有必要但由于缺乏了解渠道,导致了昆曲在大学生群体中近乎无人关注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观看昆曲体验情况调查

大学生对了解昆曲文化的态度

随后,“曲尽其妙小队”走访了苏州多家昆曲剧社实际调研苏州昆曲行业发展状况。在山塘街,与周边门庭若市的“网红店”相比,山塘昆曲馆显得格外冷清。昆曲馆高昂的门票费用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此外,小队成员观察到,昆曲馆的表演曲目也相当单调。在观前街聆韵社,小队采访到了昆曲表演家黄舍得女士,谈及当下昆曲行业的惨淡状况,她无奈地表示:“昆曲是一个复杂的剧种,对观众同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观众了解一定的昆曲知识,最好能听懂当地的方言。现在大部分人都听不懂、不理解昆曲,自然会觉得昆曲观赏性不强。这也造成了昆曲表演曲目的局限性,只能表演观众们略有所闻的剧目。”同时,小队了解到,昆曲剧服、道具、舞台、人员等都需要大量的成本维持,目前观众大多是一些固定的老面孔和极小部分外地游客,并且观众人数还处于正在减少的态势,抬高费用是无奈之举。另一面,由于昆曲演艺练习苦、收益少,昆曲表演者与听众同样日益减少,这使昆曲行业逐渐失去活力,陷入僵局。

队员与昆曲表演艺人合影  张智慧

此后,“曲尽其妙小队”又前往南京走访多家剧院,了解南京昆曲产业的发展状况。小队在兰苑剧场相关负责人处得知,尽管南京并非昆曲的发源地,但南京昆曲行业相比苏州却有其独到之处,背后原因可归为两点:其一是南京政府对昆曲产业的重视与投资,其二在于以省昆剧院为核心的昆曲艺人高水准培养,昆曲人才教育远远早于苏州。因而南京较苏州有着更为广泛的昆曲受众群体,这也使得南京昆曲剧院能够以更“接地气的”票价,更大的表演规模来迎合观众的口味。通过政策扶持、人才与潜在观众的培养,南京昆曲产业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昆曲演出  张智慧

通过对昆曲剧院的走访考察,团队成员了解到了出了昆曲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及发展问题所在。艺术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才能永久的留存下去。昆曲,正应如此。据了解,昆曲大家们、正在尝试在昆曲中加入流行元素,试验现代剧目以进行剧种的改良。另一面从昆曲周边入手,昆山昆曲周边主题馆的陆续开张,昆曲体验馆与昆曲特色名宿大获成功,都是可以借鉴的案例。

通讯员 杨云龙 张智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