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青年红色教育的号召,考察互联网平台及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应用情况,同时助力“文化下乡”,我校应用数学学院“行走的眼眸实践团”于7月10日至7月11日前往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进行互联网 背景下乡村红色文化传播实况的调查。
成集镇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素有“苏北小延安”之称,镇内设有“小延安”纪念园、抗战碑林、新四军刘老庄连烈士陵园等诸多红色景点。
图为成集镇苏北小延安纪念坊 邢晋瑄 摄
为初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乡村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实践团于7月6日至7月8日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之后,实践团对问卷结果总结如下:一是成集镇延安园等乡村红色景点目前知名度较小,二是多数群众表示互联网是进一步传播红色文化的机遇,但其存在的挑战尚需发现和解决。
图为“行走的眼眸实践团”到达刘老庄连烈士陵园 曹曦文 摄
为进一步发现并解决问卷调查中群众反映的乡村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问题,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位于成集镇与淮阴区交界的刘老庄连纪念园,并针对相关问题对纪念园负责人进行采访。实践团了解到,目前纪念园主要采取的仍是党政机关及学校宣传等传统宣传方式。对于是否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负责人表示,红色景点的宣传的确应紧随时代潮流,纪念园有其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但巨大的运营经费开销以及互联网技术在乡村还未广泛应用等客观问题使其并未起到较大作用。同时,实践团了解到,园区位置偏僻,乡村周边只有农公交带来的交通不便更是为乡村红色景点的宣传增添了难度。
图为实践团采访纪念园负责人 曹曦文 摄
随后,由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刘老庄连纪念园,实践团成员重温历史,感受到成集镇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与讲解员交谈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不少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询问纪念园是否有智能语音讲解程序或软件,讲解员表示,由于乡村技术条件的匮乏,这类程序软件是大多数乡村红色景点所缺乏的。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红色文化 曹曦文 摄
7月11日,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成集镇延安园,延安园坐落在成集镇杰勋村境内。据当地村民反映,延安园内并无专门的管理人员,日常的管理修缮均为成集镇当地村民自发进行。另外,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村民普遍认可互联网在红色文化宣传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延安园等大多数小型乡村红色景点,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村民及景点管理人员对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的操作方法难以理解,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与此同时政府也并未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下乡进行红色景点的互联网平台宣传。
图为当地村民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成集镇的抗战历史 王婷 摄
此次在成集镇的走访调研,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挖掘并宣传乡村红色文化的必要性,并得出了初步结论:互联网 文化产业模式对于传播乡村红色文化具有一定可行性,但由于乡村自身存在的客观问题,即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及乡镇内缺乏互联网 技术人才导致的互联网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行走的眼眸实践团”认为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引进互联网 文化产业人才,提升乡村红色景点建园层次,克服乡村文化宣传阻碍,让红色文化顺利搭乘互联网快车,打造乡村红色旅游“硬实力”。
文编:王婷